
微生物发酵饲料是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其绿色天然、安全可靠、无残留等优点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欧美国家和地区主要为液体发酵饲料,荷兰、丹麦等国规模化猪场的发酵饲料饲喂比例已经达到60%~80%,国内发酵饲料以固体发酵为主,随着饲料禁抗的实行,发酵饲料迅速的被广大养殖户接受和使用,本文针对发酵饲料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综述。
1.菌种选择
生产菌种是发酵饲料的核心,可用于发酵饲料的生产菌种很多,主要有乳酸菌、芽孢菌、酵母菌和霉菌等4类,不同菌种的代谢性能和发酵条件有很大差异。我们在菌种选择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菌种的安全性,必须选择饲料添加剂目录中的菌种,确保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另外要针对发酵目的考察菌种的产酶和有益代谢产物,确保可以对底物进行有效降解并积累有益代谢产物,达到应有的益生作用。
2.物料碳氮比
碳氮比反映的是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中的营养需求,最适碳氮比因微生物种类而异,在10~100的范围内变化,其中可发酵的碳源和氮源的质量比更为重要,更多情况下,氮源的种类决定了发酵过程。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一般碳源过量,减少氮源的用量,然而在发酵饲料过程中要根据饲料的使用对象来确定碳氮比,确保饲料发酵之后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
3.水分控制
含水量是决定发酵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含水量过低,会造成微生物生长缓慢,甚至不能生长,导致发酵失败;含水量过高,会造成氧气扩散受限制,好氧菌的代谢产物积累不够,并且会导致物料黏性增加、流散性差,后期饲喂时不易混匀。发酵饲料一般合理的含水量控制在40-50%左右,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物料的吸水性来调节。
4.温度控制
温度是微生物生长必须的要素,也是发酵饲料启动发酵的关键。温度过低会导致微生物不能生长,在寒冷季节可以用温水来拌料,提高启动温度,另外可以用暖气提高环境温度或者在阳光房内进行发酵帮助微生物迅速启动。微生物启动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热,实际生产中一般通过降低发酵体积和料层厚度控制料温。
5.物料粒度
物料的粒度决定了发酵程度的高低。物料粒度太大微生物与物料接触面积有限,部分接触不到的部分不能进行降解,一般物料越细发酵越完全,但是粒度太细会影响通气性能,另外饲料发酵过程中还要考虑粉碎成本等因素,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物料粉碎粒度。
总之饲料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转化过程,通过微生物转化不仅可以实现废弃资源的再利用,还能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紧缺的问题,大大降低养殖成本。实际发酵过程中要根据物料特点和使用目的针对性选择菌种,控制发酵参数,达到经济、快速、有效的对底物进行转化,生产优质发酵饲料的目的。